编者按
苏州的发展速度,人们的生活质量都离不开交通的升级。一天、一月或是一年,城市交通点点滴滴的变化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期待。跟随大江的视角,触摸城市的脉动,一起见证苏州交通建设前进的每一个瞬间。
项目简介
由相城交投集团投资建设的春申湖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西起黄桥,沿现有春申湖路穿过相城区,并以隧道形式穿越阳澄西湖接中环北线一期。
路线全长约16.56km,主线按城市快速路设计,采用双向六车道标准,设计速度为80公里每小时 。工程计划耗资161亿,分6个标段同步施工,计划2020年11月竣工。2018年1月14日,该工程破土动工。6月份以来,项目办全体工作人员进驻现场指挥部,项目重难节点有序开工。
道路建成后,将贯穿相城区中心城区,联通高新区和园区。苏州人今后从高新区到园区最快只要10分钟!
元旦过后,苏城的年味儿越来越浓。
看苏州报道小组来到了春申湖路快速化改造二标段项目工地。施工现场丝毫感受不到节日的气息,几台挖机正在进行紧张地挖土作业,渣土运输车辆往来期间,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。
左为詹崇谦
刚刚开完协调会,春申湖路快速化改造工程2标段项目部经理詹崇谦便赶到了项目工地实地查看工程进展。二标段的工程是总长3.45公里的隧道项目建设,从2018年6月份开始动工,计划两年时间完成。“目前,隧道两侧的围护结构已经全部完工,正在进行土方开挖作业,已经完成了35%的进度。工程进展顺利。”詹崇谦介绍。
横穿轨交线路和主供水管道
施工如同贴着动脉血管动刀子
看苏州记者从相城交投集团了解到,为了不破坏既有路网的畅通性和便利性,整个工程在相城的核心地带采用“四桥三隧”布局即新建四座桥梁和三条隧道。城市道路采取高密度的隧道与桥梁相连接,难度可想而知。
二标段的隧道工程项目就是位于姑苏区与相城区接壤处,横跨10条主干道和6个河道,所涉主要市政设施众多。其中难度最大的是点位上部跨运营轨交4号线和城市主供水管道。
“在轨交4号线上动土,挖开的面积大了,隧道机构容易变形,还会渗水。”詹崇谦说,“传统方案难以有效应对这种新问题。”
詹崇谦便考虑引用近两年在国际上兴起的MJS加固法。通俗的说法,就是将4号线施工点位全部包裹起来再作业。“引进加装基坑钢支撑,采用轴力应力伺服自动补偿系统,采用高精度传感器,对支撑轴力进行全天候不间断监测,根据所测参数值,同步进行适时的自动补偿,以此来抑制基坑变形。”
图中两根管道为轨交4号线隧道
固定好施工点位后,施工团队便在轨交4号线上方采用“分块开挖分块加固”的方式进行施工,尽可能减少影响。
“如果说在轨交4号线上方动工好比在人体骨骼旁动手术,那么贴着城市主供水管道施工,犹如贴着动脉动刀子。”詹崇谦形象地打了个比方。
隧道的施工要穿过主供水管道的下方,一旦将管道下方的土方挖开,管道将因失去承载力而变形。
图中上方黄颜色管道为主供水管道
下方两条通道为施工的隧道
“我们还是采用MJS加固法在管道两侧旁打下桩子,在桩子之间用钢筋混凝土做支架,用钢材将供水管道固定在支架上。这样就保证了施工时,供水管道不受外力影响。”詹崇谦介绍。
“如果桥墩修建不达标,大不了炸掉重来,但隧道工程建设中的某一个点位出现质量问题,可不是简单地挖开重建那么简单。”詹崇谦告诉看苏州记者,在城市建筑群间挖土方,超出了安全数值,就容易导致周边的建筑出现沉降甚至倒塌的现象。“只能一次性成功!”
钢筋“智”造 泥浆回收
为保工程品质练就一身“文武艺”
如何保证工期和工程的质量?这是詹崇谦和设计团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。
位于相城区永方路的二标段“智能钢筋集中加工配送中心”,是目前各标段最先建成、也是最大的“智能车间”。
在这座车间里,原材料区、加工区和配送区划分的整齐有序,三条生产线上的十多名操作工人正在进行加工作业。从钢筋的自动分拣、加工、绑扎到配送,自动化的流水线打破了人们传统的“人多”、“杂乱”的印象。“这里如同是一个超市一样,工地需要什么规格的钢筋笼,我们这里就集中做好运送过去,最多一个小时。”詹崇谦介绍。
原先,钢筋加工都在露天,不仅扰民、占用施工面,而且需要大量的人力,“最重要的是精度不高,经常需要返工,浪费了时间,耽误了工程进度。”为此,詹崇谦便带领技术团队进行技术攻关,研发了钢筋切断车丝打磨一体机,“工人只要按一下按钮,机器就能自动运作,解放了人力,提高了精度和效率。”
詹崇谦向看苏州记者算了一笔账。目前,钢筋加工厂的日产量可以达到300吨,满负荷作业时只需要18个人。而采用传统的作业方式,同样的产量就需要100个人。
在工程建设中,如何妥善处理好产生的泥浆是个令人头疼的问题。在春申湖路快速化改造工程中,各标段的项目部在施工区域建设了一座大型的泥浆处置中心,实现泥水分离,重复利用。
詹崇谦介绍,工程产生的泥浆通过管道输送到泥浆处置中心后,会在其中添加无毒无害的絮凝剂,将泥浆分离出水和泥沙,再通过重力式沉淀和带式压滤机碾压,去除泥沙中的水分,形成泥饼。“经过处理后的泥饼可用来种植或者回填,而分离后的水经过四级沉淀后,符合国家二级排放标准,可用于道路冲洗、工程养护,实现循环利用。”
詹崇谦向看苏州记者算了一笔账,二标段工程施工中预计可产生泥浆量约为22万立方米,若采用传统方式使用泥浆罐车外运,一个立方米的运费是80块钱。“现在将分离后的泥土外运处置,设备投入和使用成本运费摊到每立方米要50块钱,泥土运费为每立方米20块钱,算下来一立方米泥浆的处置成本节约了10块钱,总计可节约220万元。”
“要创建品质化工程,不仅要标准化施工,还得根据实际情况创新工艺工法。”相城交投集团副总、春申湖路快速化改造工程负责人胡漳敏向看苏州记者介绍。项目的墩身、预制箱梁钢筋制作时采用了胎架法,将钢筋保护层合格率提高到90%以上。
针对隧道作为地下工程抗裂抗渗要求高的特点,项目办还联合同济大学、苏博特等研究机构开展混凝土抗裂抗渗专题研究,力争将隧道主体结构抗裂抗渗性能提升到新高度。
同时,相城交投集团成立了BIM小组,首次在苏州采用BIM技术,构建三维立体模型、对施工进度和造价管理及运维实施管理。在现场指挥部安装全线监控中心,对施工现场实时监控。同时采用扬尘实时监测设备对控制效果进行实时监测。
截至目前,项目已经完成建筑安装工程费投资19亿元。全线桥梁灌注桩已经完成86%,承台完成40%,墩身完成31%,现浇箱梁完成9联,钢箱梁加工完成2联;全线隧道:围护结构完成45%,主体结构已启动,目前已经完成了5个节段。
胡漳敏向看苏州记者表示,2019年计划完成建设投资45亿,保证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的建设进度。在2019年6月底将完成元和塘大桥拼宽,实现通车导改;9月底将完成柴水泾隧道下方倒虹结构;10月底四标段主线高架将建成通车及交通转换;11月底完成相城大道春申湖路主线隧道结构;12月底文灵路涉轨段落完成相邻两侧主体结构施工,开始隧道上方开挖施工。
(本文章转载于看苏州,如涉及文章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)